《隔壁房间》作为阿莫多瓦( wǎ)的首部英文长片,其革新( xīn)意义是不可忽视、不可否( fǒu)定的,与其以往作品相比( bǐ),革新的绝不仅仅是语言( yán)。这位自登场世界电影舞( wǔ)台以来,便以叛逆的姿态( tài)不断挑战传统的后现代( dài)主义艺术家,如今反叛曾( céng)经的自己,却又保留了其( qí)独树一帜的波普艺术技( jì)法,在颠覆和守旧间寻得( dé)平衡。

在《隔壁房间》里阿莫( mò)多瓦摒弃他拍了近半个( gè)世纪的奇情元素,转而投( tóu)向舒缓的情感基调。回望( wàng)阿莫多瓦近年的作品,这( zhè)种转变的明显尝试似乎( hū)是从《胡丽叶塔》开始的。无( wú)论是自我的突破也好,暮( mù)年的妥协也罢,尝试解析( xī)阿莫多瓦风格的转变,就( jiù)绕不开《胡丽叶塔》这个他( tā)“从良”的开端。
我在《痛苦与( yǔ)荣耀》的长评中曾结合阿( ā)莫多瓦的人生经历和过( guò)往作品详述了后现代主( zhǔ)义的波普艺术在他的电( diàn)影中的符号表征。
《痛苦与( yǔ)荣耀》——阿莫多瓦的人生情( qíng)书
因此该部分不再展开( kāi)论述,仅简单概述一下后( hòu)现代主义。
Post-modern,最早是一个历( lì)史概念,出现在“二战”后后( hòu)工业社会、信息时代,用来( lái)指称现代和西方历史的( de)最后一个阶段,自建筑领( lǐng)域的成功后在20世纪70年代( dài)被广泛传播到艺术、社会( huì)学和哲学领域。后现代主( zhǔ)义解构着现代主义,质疑( yí)过往的经验并嘲弄权威( wēi),试图打破既定的规则,揭( jiē)示每一种理论的时代性( xìng)和停滞性,是对形而上学( xué)的反对。后现代主义强调( diào)尊重多元化和差异性,消( xiāo)除歧视和壁垒,它并非完( wán)全调换中心和边缘的位( wèi)置,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( jiē)纳边缘文化。
而后现代主( zhǔ)义电影亦是对主流文化( huà)的反叛,突破传统线性叙( xù)事的逻辑与规则,通过碎( suì)片的拼接和戏仿对经典( diǎn)元素进行重构,以模棱两( liǎng)可的评价标准脱离传统( tǒng)的二元对立,模糊美与丑( chǒu)、善与恶、实与虚的界限,关( guān)注人本质的朴素和美好( hǎo)。
一、 怀旧的激情与新潮的( de)抒情
阿莫多瓦热衷于用( yòng)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时( shí)间线,通过回忆碎片穿插( chā)于正文,虚幻与现实相交( jiāo)织,悬念与情感渐次递进( jìn)。如《不良教育》里层层嵌套( tào)的戏中戏中戏,即使纵观( guān)阿莫多瓦乃至整个马德( dé)里新浪潮下的所有长片( piàn)电影,其剧本的精妙性也( yě)能名列前茅。
但相比于杜( dù)撰的剧本伪装成回忆实( shí)现的具有欺骗性质的罗( luó)生门,《隔壁房间》一开始便( biàn)强调了玛莎的纪实性,虽( suī)然同为文字工作者,英格( gé)丽更贴近感性,玛莎则更( gèng)贴近理性,战地记者的身( shēn)份让她的叙述始终基于( yú)事实。她唯一一次杜撰是( shì)通过脑补写下了战争中( zhōng)一对同性爱人的故事,且( qiě)并未发表。在英格丽和玛( mǎ)莎驱车前往树林别墅前( qián),尤其是玛莎讲述她与女( nǚ)儿的父亲相爱、离别、阴阳( yáng)两隔的前半段的叙事节( jié)奏与《胡丽叶塔》比较相似( shì)。
而在电影的后半段,本片( piàn)的叙事节奏则更像《痛苦( kǔ)与荣耀》——一部完全不同于( yú)以往作品,几乎抛却他钟( zhōng)意的西班牙式热情,以娓( wěi)娓道来的方式呈现的半( bàn)自传。
蒂尔达·斯文顿曾在( zài)采访中说,《隔壁房间》是《痛( tòng)苦与荣耀》的精神续作。
《隔( gé)壁房间》比《痛苦与荣耀》更( gèng)近距离地凝视死亡。从玛( mǎ)莎和英格丽住进树林别( bié)墅起,死亡的便成为一个( gè)必将抵达的目标。在她们( men)驱车前往别墅的路上,配( pèi)乐显得悠扬而梦幻;而当( dāng)玛莎发现自己遗忘安乐( lè)死药物时,配乐显示出的( de)是丢失死亡的危机感。


赴( fù)死的是玛莎,但英格丽才( cái)更像那个被宣判了死刑( xíng)却不知道死期的人,相比( bǐ)与死亡本身,等待死亡的( de)过程才真正折磨意志。玛( mǎ)莎或许在治疗方案失败( bài)前,就已经想好了结局,化( huà)疗的失败只是启动了那( nà)个不会逆转的进程,身为( wèi)战地记者,死亡对她既熟( shú)悉又陌生。而对英格丽而( ér)言,死亡奇异而危险,她比( bǐ)将死之人更恐惧死亡,她( tā)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,却( què)又通过写作和陪伴玛莎( shā)来让自己更了解死亡,在( zài)这里她成为了玛莎的战( zhàn)地记者。
我最喜欢的是英( yīng)格丽试探玛莎三次上楼( lóu)的片段。

第一次上楼是轻( qīng)松的,也许是她笃定玛莎( shā)不会在第一天就了结自( zì)己的生命。

第二次上楼前( qián),英格丽辗转难眠,她的步( bù)伐中带着急促,眼神中透( tòu)露着担忧,阿莫多瓦在充( chōng)满悬疑感的配乐中呈现( xiàn)了英格丽站在紧闭的门( mén)前的特写,她即使进度条( tiáo)早已告诉我这大概率是( shì)一次欺诈性的演绎,仍然( rán)不可避免地被英格丽的( de)视角带入到这次假死的( de)紧张情绪中。


第三次上楼( lóu)是劫后余生的庆幸。玛莎( shā)的房门如同薛定谔的猫( māo),在夜晚是生与死重叠的( de)状态,每一次上楼,英格丽( lì)都是在打开这个盲盒。只( zhǐ)有英格丽注视着玛莎的( de)那一刻,她才能确定这只( zhǐ)猫的存活。
而玛莎则是以( yǐ)理性和坚定的姿态奔赴( fù)死亡。我不得不感叹阿莫( mò)多瓦和蒂尔达·斯文顿找( zhǎo)到了彼此是多么美妙的( de)一件事,她拥有着异类的( de)美感,给这部电影带来冷( lěng)峻的忧伤。她理智地布置( zhì)安乐死的计划和死后的( de)事宜,略带惋惜地陈述自( zì)己身体的变化,判断力和( hé)读写能力的丧失呈现出( chū)她枯萎的过程。她并非是( shì)要绽放得多美,而是在将( jiāng)自己的灵魂剖析给世人( rén)。
玛莎的果敢,英格丽的胆( dǎn)怯,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( róng)的原因。相比其他积极面( miàn)对死亡为议题的电影,阿( ā)莫多瓦并不规劝人笑对( duì)人生,而是以现实和理智( zhì)的姿态,用将死之人和陪( péi)同者的双重视角感受生( shēng)命力流逝的哀伤之美。
对( duì)于一名暮年的导演来说( shuō),拍摄一部回顾人生和一( yī)部凝视死亡的电影似乎( hū)并不稀奇。放弃奔放和猎( liè)奇的叙事方式,是否意味( wèi)着阿莫多瓦叙事野心的( de)消退?我认为阿莫多瓦在( zài)《痛苦与荣耀》中已经自己( jǐ)回答了这个问题:主角在( zài)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回顾( gù)展上这样说到,三十多年( nián)前他认为,男主演吸毒几( jǐ)乎毁掉了这部电影的拍( pāi)摄;而现如今他认为,正是( shì)那份瘾君子的颓丧感成( chéng)就了这部经典。
这位后现( xiàn)代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( yǎn)接纳着自己曾经不屑一( yī)顾甚至嗤之以鼻的技法( fǎ)和元素,与曾经反叛的事( shì)物达成和解,赋予自己的( de)作品新的生命力,这不就( jiù)是野心的体现。
二、红与黑( hēi)
色彩是阿莫多瓦电影里( lǐ)的重要意象,据说片场里( lǐ)的阿莫多瓦会甚至会对( duì)一把钥匙的颜色作出要( yào)求。因此,考究画面中的色( sè)彩,或许有助于理解阿莫( mò)多瓦镜头下人物的情感( gǎn)状态。
红是阿莫多瓦电影( yǐng)里最常见的颜色,鲜艳的( de)红总能在画面中最先引( yǐn)起观众的注意。阿莫多瓦( wǎ)往往会将红色赋予他镜( jìng)头下那些具有强大精神( shén)内核的女性,彰显她们人( rén)格中的坚韧与乐观,昭示( shì)其在悲剧和磨难中保有( yǒu)生命力和热情。而在某些( xiē)情况下,红色是欲望的符( fú)号,惹眼的艳红是热烈的( de)情欲,收敛的暗红是激情( qíng)退却后的淡然。
黑和绿貌( mào)似是在阿莫多瓦的电影( yǐng)中出现最少的色彩。阿莫( mò)多瓦出生于西班牙拉曼( màn)恰地区的小村庄,树林的( de)碧绿和土地的昏黄是随( suí)处可见的色彩。而缄默之( zhī)黑,源自女性在家中有人( rén)去世时必着的丧服,黑色( sè)对他来说既是女性的枷( jiā)锁,也是死亡的象征。因此( cǐ)在逃离故乡后,这位以反( fǎn)叛和前卫闻名的导演向( xiàng)往醒目、刺眼、性感的色彩( cǎi)。
而在《胡丽叶塔》中,我第一( yī)次看到了阿莫多瓦在画( huà)面中使用大面积的绿色( sè)。

红色的汽车在山道上穿( chuān)行,被郁郁葱葱的绿包裹( guǒ)。

宗教在阿莫多瓦电影里( lǐ)的形象从来都称不上讨( tǎo)喜,因此他把同样厌恶的( de)绿色给了胡丽叶塔女儿( ér)的修行之地——也是母女分( fēn)离的开始。而胡丽叶塔作( zuò)为无信仰者,身着红衣与( yǔ)之对抗。

《隔壁房间》中同样( yàng)有红与绿的分割,但相较( jiào)于《胡丽叶塔》中的对立,此( cǐ)处的构图和光影让这两( liǎng)种色彩呈现和谐的局面( miàn),仿佛绿色是归宿。
在《胡丽( lì)叶塔》中,胡丽叶塔为丈夫( fū)认尸时已经身着过黑色( sè)的丧服,但在《隔壁房间》中( zhōng)阿莫多瓦才第一次为日( rì)常的服饰用黑色赋予其( qí)死亡的含义。

来到树林别( bié)墅的玛莎,即使身着暖色( sè)的外套,其内核仍是黑色( sè),面容显露出化疗病人的( de)憔悴与疲惫,难掩死亡的( de)冷峻。



反观英格丽,她身上( shàng)总是携带一抹红色,或是( shì)毛衣,或是提包,或是口红( hóng),彰显作为健康之人的生( shēng)命力。

此外,本片中阿莫多( duō)瓦明确使用“红色的门”作( zuò)为关联生死的意象。敞开( kāi)的门代表对红色的“接纳( nà)”、玛莎的存活;紧闭的门代( dài)表对生的驱逐、对死的拥( yōng)抱。

而与玛莎同住的首夜( yè)过后,英格丽战战兢兢地( dì)试探门的状态,此时她以( yǐ)一身蓝黑登场,仿佛做好( hǎo)了为玛莎收尸的准备。

玛( mǎ)莎去世后,英格丽不再穿( chuān)上带有暖色的服饰,连提( tí)包都换成了黑色,显示悼( dào)念亡者的含义。而同样由( yóu)蒂尔达·斯文顿饰演的玛( mǎ)莎的女儿,蜜雪儿,则以红( hóng)色的内衬出场,她是玛莎( shā)生命的延续。
此时两个演( yǎn)员完成了人物职能的互( hù)换,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( qū)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。—— 红( hóng)酒与谋杀
三、 女与男
亲子( zi)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向( xiàng)来是阿莫多瓦电影中最( zuì)坚固的关系,这或许是源( yuán)自阿莫多瓦本人对母亲( qīn)的深深眷恋。但在自《胡丽( lì)叶塔》起,阿莫多瓦镜头下( xià)的母亲形象不再坚不可( kě)摧,她们在保有独立意志( zhì)的同时,也展现出脆弱、崩( bēng)溃的一面。 《胡丽叶塔》中的( de)女主作为第三者获得了( le)自己的婚姻,面对父亲出( chū)轨管家,她选择回避这段( duàn)关系;面对又一次出轨的( de)丈夫,她再次选择沉默,并( bìng)间接导致其死亡。在丈夫( fū)去世后,胡丽叶塔的失语( yǔ)状态达到巅峰,巨大的愧( kuì)疚感在无声中如病毒般( bān)传染给女儿,而女儿选择( zé)了逃离的方式跳出这个( gè)轮回,逃到胡丽叶塔找不( bù)到的世界一隅,把心灵的( de)屏障具象化为地理的距( jù)离。 《痛苦与荣耀》中陷入失( shī)语的是儿子。面对母亲同( tóng)住的心愿,他用“我有自己( jǐ)的生活”作为挡箭牌建立( lì)起隔阂,阻断故土的联系( xì)。而当时光走到了尽头不( bù)得不回首,才意识到自己( jǐ)浪费了太多年岁。 《隔壁房( fáng)间》中的母女关系同样紧( jǐn)张。青少年时期偷偿禁果( guǒ)怀孕后,她没有将男友挽( wǎn)留下来承担责任,而是独( dú)自诞下蜜雪儿。之后她沉( chén)迷于战地记者的工作,当( dāng)她离家,亲子关系便每况( kuàng)愈下,也不愿告诉女儿她( tā)的身世,当女儿得知父亲( qīn)的行踪时,也得到了他的( de)死讯。 蜜雪儿和胡丽叶塔( tǎ)的女儿一样,将缺失的父( fù)爱怪罪于失语的母亲,她( tā)在写给父亲后来的妻子( zi)的信中说,“我在那间着火( huǒ)的房子里,他是想救我,他( tā)是为我而死。”如同胡丽叶( yè)塔的女儿致电父亲的情( qíng)人,将罪恶感主动吸收到( dào)自身。这两种行径并非是( shì)刻意的疯狂,而是在母女( nǚ)关系的失语和父女关系( xì)的缺失中萌生的自我意( yì)志,产生了“我对他的死亡( wáng)负责”的信念感。 但无论是( shì)否陷入有毒的家庭关系( xì),阿莫多瓦创作出的孩子( zi),都最终选择了逃离母亲( qīn)--如同叛逆的阿莫多瓦自( zì)己。 而男性在阿莫多瓦的( de)故事里常常处于迷失的( de)状态,尤其是父亲的角色( sè)。 《回归》中的父亲企图侵犯( fàn)女儿,却遭到反杀,于是母( mǔ)亲帮助女儿收拾现场,同( tóng)时也做好了替女儿担责( zé)的准备。 《关于我母亲的一( yī)切》中的父亲从未承担抚( fǔ)养的责任,在影片结尾首( shǒu)次登场时,已是一位跨性( xìng)别者。 《胡丽叶塔》中的父亲( qīn)因出轨建立起家庭,又最( zuì)终因另一次出轨在失语( yǔ)中丧生。 在阿莫多瓦的电( diàn)影里,亲代中的一方往往( wǎng)处于的缺失和迷失的状( zhuàng)态,并对剩下来的亲子关( guān)系产生极大的影响,或是( shì)加强,或是摧毁,而这个缺( quē)失的角色往往是父亲(除( chú)了《吾栖之肤》中缺失的是( shì)母亲),本片中的父亲亦是( shì)如此。这种男性角色的迷( mí)失实现了在传统父权社( shè)会中话语权向女性的移( yí)交。
而本片中另一位有重( zhòng)要戏份的男性角色达米( mǐ)安曾先后成为过玛莎和( hé)英格丽的恋人,他是后两( liǎng)者在情欲上的连接点,但( dàn)同时也是一个争夺话语( yǔ)权的“大男子主义”者,试图( tú)突出自我的重要性。积极( jí)的方面体现在他会主动( dòng)给予英格丽法律上的援( yuán)助,而另一方面他也难以( yǐ)抑制住对他人的过度规( guī)劝和管教,干涉自己儿子( zi)的生育计划,对着英格丽( lì)大谈特谈世界环境危机( jī),显得非常不合时宜。他的( de)存在体现着阿莫多瓦对( duì)传统性别形象的构建。
最( zuì)后,关于本片为什么叫做( zuò)隔壁房间, @Morning 说:
因为我觉得( dé)叫做“上下楼房间”不好听( tīng)。
期待阿莫多瓦的下一次( cì)惊喜,75岁正是打拼的年纪( jì)。

本次牛班周限定一共有( yǒu)11位牛牛参与,平均分7.5/10。
@raymexic 9 喜欢( huān)极了,一旦阿莫多瓦摒弃( qì)了《平行母亲》结尾那种他( tā)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( dà)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( zhǒng)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( zhī)后一切就都对了,那浓烈( liè)的色彩、精美的布置、平实( shí)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( shì)那么让人感同身受。原来( lái)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( diǎn)之后再次回望过去,才发( fā)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( xī)的和不能丢弃的,年少轻( qīng)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( dàng)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( ràng)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( qīng)了界限,而那些我们曾认( rèn)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( de)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( yóu)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,所( suǒ)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( zuì)后一站吧,为自己打理好( hǎo)能打理好的一切,再让树( shù)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( tòu)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( zǒu)向“隔壁房间”,那里充满了( le)涅槃而生的希望,被大雪( xuě)静静保护、等待着新一个( gè)春天的破茧重生。
@Gordon 9 见本文( wén)
@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.🌈 8.5 细腻温柔的阿莫多瓦,从( cóng)《人类的呼声》到《隔壁房间( jiān)》,和蒂尔达两次的合作都( dōu)很喜欢,面对生死的话题( tí),不是激烈的,而是一点点( diǎn)地化开,去直面
@MinamiFans 8 始终相信( xìn)思念的逝者都会像蒂尔( ěr)达斯文顿附身的幽灵,存( cún)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,和( hé)我们凝望着同一场雪。
@几( jǐ)点奔马 8 不是…这拍的多好( hǎo)啊!这可不是什么阿莫多( duō)瓦生涯最差。竟然没有以( yǐ)往的情绪浓烈和狗血离( lí)奇,反倒是一片平静和安( ān)详,感觉和原著文本的散( sàn)文气质有关系。总之看得( dé)我太舒服了,尤其是大块( kuài)的红蓝黄色彩,太美了。还( hái)有就是两位老戏骨演的( de)太好了!金狮奖就该给阿( ā)莫多瓦。他拍出了对人类( lèi)的希望、理解、共情和爱!
@一( yī)级特工 7.5 演员完美撑起这( zhè)部电影,三场雪的戏刻画( huà)了朱丽安•摩尔的角色从( cóng)拒绝理解到接受事实再( zài)到将这份已经内化的生( shēng)命体验传递出去的心路( lù)历程,而蒂尔达•斯文顿的( de)形象气质又非常契合这( zhè)类处在生与死之间的人( rén)物。色彩也是一大优点,“度( dù)假居所”的室内场景的各( gè)种红配绿竟然如此好看( kàn)。
@野凡 7 像是世界级顶尖名( míng)厨用精湛的厨艺与技巧( qiǎo)进行烹饪大赏,选用的食( shí)材也是颇为珍贵的。将成( chéng)品端到食客的面前,看得( dé)到的精致、细腻与审美,但( dàn)就是细品起来发现着实( shí)寡淡,并不能令人意犹未( wèi)尽或者激发人们想要再( zài)次品尝的欲望。是一次愉( yú)快、具备品质的用餐体验( yàn),但并不是足以令人印象( xiàng)深刻的经历。
@Fairy 7 熟悉的色彩( cǎi)运用,却不再是奇情的故( gù)事。格外温柔的叙述,两位( wèi)女性的联结。喜欢最后一( yī)幕两人躺在一起突然下( xià)雪的场景,如此安静祥和( hé)地等待最后的时光,慢慢( màn)结束,慢慢凋零。
@小歹 6.5 前半( bàn)段不断被闪回打断节奏( zòu),一半多直接睡过去,半睡( shuì)半醒之际看到Tilda躺在一边( biān)看雪,第二天重新看才知( zhī)道这时已经到结尾。重看( kàn)时还是会被高饱和颜色( sè)吸引,鲜艳热烈的颜色与( yǔ)死亡主题形成鲜明对比( bǐ),死亡不是终点,而是farewell。面对( duì)死亡阿莫多瓦依旧是温( wēn)情的,没有一个镜头直接( jiē)展示病痛的折磨,只在细( xì)节中透露出她的疲惫不( bù)堪,而她的那张脸,本身就( jiù)是行之将死的最好表现( xiàn)。至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( me)样的?这里延续前作中的( de)鬼魂理论,一模一样的女( nǚ)儿躺在原处之时,好像她( tā)的灵魂依旧在屋子中徘( pái)徊。阿莫多瓦也是到岁数( shù)了,一部回顾人生,一部前( qián)瞻死亡,总感觉未来会步( bù)戈达尔的后尘。双女主的( de)演技是很到位,但主视角( jiǎo)的摩尔更像一个配件,tilda不( bù)断回溯的前史没有落到( dào)实际用处,摩尔的态度转( zhuǎn)变更是摸不到头脑。看了( le)隔壁房间才知道死亡乐( lè)章有多好。
@小植野 6.5
@理易峰( fēng) 6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,阿莫( mò)多瓦温情了两部,看来人( rén)上了年纪就会对那些情( qíng)啊爱啊性啊暴力啊产生( shēng)厌倦,仍然抓住了后疫情( qíng)时代对万事万物的懈怠( dài)。前一半频繁闪回节奏不( bù)太好,俩阿姨像在演话剧( jù),进入小屋子后观感明显( xiǎn)变好,阿莫多瓦的红黄蓝( lán)绿还是美的,这次还有粉( fěn)色的雪,配乐很有悬疑感( gǎ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