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号出海 · 第 139 篇

威尼斯电影节 Reply AI 单元揭晓十部入围作品:从 AI 全流程生成,到技术复活影史遗珠。评委会主席穆奇诺将此称为「继《火车进站》后最大创新浪潮」。当全球两千多部作品集体突破传统制片壁垒,这场革命正重写电影工业规则—— AI 究竟是创作者的终极工具,还是未来银幕的真正对手?

汇聚 67 国 2500 部作品的威尼斯 Reply AI 电影节开幕在即,标志着 AI 已从辅助工具跃升为核心创作引擎。这场变革正撕裂传统产业链条:独立导演借算法突破资本壁垒,南美、东欧等新兴力量首次获得全球话语权;百年电影传统遭遇颠覆——实拍法则让位于《旋转木马》的「超现实空间折叠」,线性叙事面临《未竟影院》的数据库式重构,演员表演边界被人机交互演绎重新定义。
电影节设立的「AI 向善奖」直指争议中心:当算法自主生成历史影像,真实性与虚构的界限到底在哪?Reply 集团 CTO 指出了关键转折:当 AI 开始为电影提供哲学思辨框架,创作主权正从导演向「人机智能联合体」转移。这场始于创作工具的革命,终将催化电影艺术本体的裂变——当机器能理解并塑造人类情感,银幕背后的终极创作力量究竟属于谁?这是全球影视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命题。

2024 首届威尼斯 Reply AI 电影节颁奖现场

当第二届威尼斯 Reply AI 电影节展现 AI 重构电影叙事的野心时,中国影视力量早已显露锋芒:中国传媒大学《致亲爱的自己》斩获首届 Reply 电影节一等奖,借 AI 技术将女性成长主题转化为跨文化的诗意影像;蔚领时代的《MULAN2125》凭借 UE5 引擎与 AI 优化的 180 ° 环幕视角,入围了威尼斯沉浸单元。这印证了一个趋势:AI 已从工具升级为「全链条渗透」的创意推进器,深度改造创作逻辑。
这场盛会不仅反映了全球影视业的技术突进,更勾勒出影视与 AI 融合的关键节点——当创作工具完成智能化跃迁,中国影视工业正站在从「技术应用」到「美学定义」的临界点。然而,对比国际电影节的前沿探索,中国产业仍有「三重门」需要跨越:
其一,创意深度不足。多数国产影视 AI 应用仍然聚焦视觉奇观(如横店虚拟摄影棚的 LED 场景复用),而 Reply 入围作品已开始用算法参与剧本创作,模拟原始人类行为;
其二,技术伦理缺位。国际电信联盟与 Reply 电影节合设「AI 向善奖」直面算法偏见、历史真实性等争议,而国内尚未建立相应评估体系,导致版权争议频出;
其三,产业协同薄弱。欧美目前已形成「创意人才 -AI 实验室 - 电影节」孵化闭环,而中国 AI 产业或许局限于学术研究,尚未打通商业转化路径。
破局之路已在脚下浮现:首先,可借鉴 Reply 模式建立伦理先行的创作框架——在 AI 剧本开发阶段植入 SDGs(可持续发展目标)评估维度,如将《MULAN2125》的「人机共生」主题延伸为可持续发展叙事;其次,我们需要构建本土化技术美学体系:借鉴蔚领时代全息串流技术解放算力的经验,推动 AI 在独立制片领域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,更需培育兼具东方美学与 AI 原生叙事的语言范式。
技术终会退潮,唯美学基因长存。中国影视的 AI 化未来,不在用技术替代人类创意,而在于用机器智能激活文明叙事的无限可能。

中国传媒大学获奖 AI 短片《致亲爱的自己》
译者|小塞
编辑|分味
文章来源|Deadline
原文作者|Melanie Goodfellow
原文发布日|2025.07.28/ 周一

《主编浅度》视频号